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先行指引,其理念决定了城市战略目标的前瞻性和世界性。前段时间,规划部门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构建了一个总体规划框架,提出了“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新型城乡空间格局、“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田园城市图景以及规划建设“九化”原则。当前,全市上下正按规划奋力推进战略功能区、示范线建设以及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掀起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热潮。可以设想,未来十几年的跨越式发展建设将奠定成都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总体格局,决定以后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形态、风貌特色和生活品质。有如千年传承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理念可能长久地造福于一座城市。而城市一旦建成再要修改,绝非朝夕之功,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
规划是城市空间关系的统筹,核心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体现了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起步之年以及未来的实践认识过程中,我们在总体规划框架下对一些具体理念展开深入研究和积极探讨,既是对田园城市理论体系的充实和丰富,也对进一步厘清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1、深入探讨田园城市包含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
一个多世纪以前,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针对的是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当时伦敦正被拥挤、污染等大城市病严重困扰。田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与乡村在分离之后重新走向融合,综合城市与乡村的优点。从现在来看,田园城市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包含符合后工业化时代要求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成都瞄准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重大战略布局。目前中国整体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北京、上海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成都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过渡阶段,中心城区已步入工业化后期。在发展水平上,成都要追赶北京、上海;但在城市建设上,成都要努力超越北京、上海,营造最具特点、全国最优的人居环境。
作为面向后工业化时代的战略定位,田园城市至少包含以下5个方面的城市发展先进理念。第一,田园城市是生态城市。田园城市应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因此,应把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引入田园城市的规划设计。第二,田园城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田园城市完全围绕人来规划设计,高度以人为本、富于人文关怀,空间人性化、生活化。田园城市反对按照机械理论设计城市,将人置于从属地位,沦为城市物质空间的附庸。第三,田园城市是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的城市。田园城市重视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维护和张扬城市的人文个性。田园城市强调保留城市记忆,珍惜“足下文化”。一棵老树、一口老井或一间旧厂房、一段旧铁轨,都是城市的记忆。第四,田园城市是绿色、低碳城市。田园城市应有高度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城市设计注重交通导向和步行可达,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田园城市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循环利用各种资源。第五,田园城市是有后工业化时代审美导向的城市。农业时代,人们向往和推崇皇家园林、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的私家花园。大工业时代,由皇家园林、私家花园向平民化演变而来的城市公园是市民的主要休闲去处与审美对象。但它们都需专门营建和维护,大量采用假山水池、亭台楼阁、奇花异草等造景元素,与农业生产相距甚远。田园城市把普普通通、有生产功能的田园作为审美对象,体现的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审美导向从农业时代到后工业化时代的演变过程,既是社会阶层由分离到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分离到融合的过程。田园城市倡导自然、朴素、生态、和谐之美,从审美导向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田园城市超越了纽约曼哈顿区及中央公园,后者体现了大工业、大资本时代城市发展的极致。
田园城市不仅把农作物作为审美对象,也应把野草作为审美对象,提倡“野草之美”。在传统思维中,野草是受人鄙弃的。农民在田间锄草,若换个角度看,留下的庄稼才是“野草”,因为它是外来物种。而被锄的野草却是最适宜在当地生长的乡土植物。城市绿化道理也是如此,大片铺植草坪实际上是在大量引入外来物种,不仅建设、维护成本高,而且生态效益低。将菖蒲、芦苇、白茅、狗尾草等称为野草的乡土植物用于绿化,不仅建设、维护成本低,而且生态效益高。“野草之美”既体现了利用乡土植物进行绿化的先进理念,又体现了自然、朴素、生态的审美导向。另外,田园城市不过度追求高楼林立的城市形象。相比宜居的环境,宏伟现代的建筑群是次要的,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地生活是田园城市的审美与精神追求。
田园城市提倡在城市保留农田,城市农田有生产、改善环境、休闲、教育等多种功能。迈克尔•霍夫就英国国会周边地区的城市农田和公园做过成本效用比较,城市农田对成人和儿童有显著吸引力,而投资、运行成本分别是城市公园的7.6%、41.3%。英国在1979年就有20多个社区引入城市农场;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按此理念,成都可以在“198”区域保留大片农田,有的公园、学校、社区也可引入农田。
2、借鉴“反规划”思想,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
“反规划”思想是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一种新规划理念(注) 。“反规划”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与传统规划在思路上相反的规划方法。传统规划优先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然后零散布置一些公园绿地;“反规划”主张优先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用于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支撑可持续发展,然后在生态绿地之间布置道路和建设用地。传统规划的典型现象是“摊大饼”,不仅拥挤而且生态环境较差;“反规划”让城市在优先建立的生态绿地网络间有序发展、有机疏散,无论怎么扩张,都是生态的、宜居的。传统规划是“以路划地”;“反规划”是“以绿隔地”,所建生态绿地网络又称“生态基础设施”,有改善环境、净化空气、排蓄洪水、回补地下水、保护动植物、休闲游憩、教育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198”区域作为限制城市“摊大饼”的绿环,正是体现了“反规划”的思想。
建立生态绿地网络的基本方法是用绿道把河流、公园、湿地、林地、农田及其它各类绿地连接起来。可通过增加绿地和绿道让网络更加连续和完整,并尽量覆盖城市的每个区域。如果在绿地网络中设计步道和自行车通道,人们可沿着绿地网络以步行或骑行方式到达城市的每个角落。新加坡为建设花园城市实施的“公园绿地网”计划,体现的就是生态绿地网络思想。该计划主要内容是用一系列公园、绿带把全岛所有主要公园连接起来,同时连接居民区和城市中心,并与地铁和公共交通枢纽站及学校相连。绿带内设有步道、休息区和距离标记,漫步树荫下可游遍新加坡的所有公园,到达每一个镇区中心、居民集中地、学校、地铁口和公交车站。“反规划”思想对建设田园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成都正着力推进新城建设,可借鉴“反规划”思想修改完善生态绿地系统,建设绿网覆盖的田园新城。各区(市)县也可借鉴“反规划”思想,建设绿色生态的田园城市。
3、延续传统,结合新理念,创造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
成都传统的城市空间是比较人性化和生活化的,例如二环路以内的很多街巷,道路不宽,房子也不高,底层临街是商铺,生活很方便。但近些年,我们对高强度、高密度建设中如何延续这一传统缺少深入研究,以致新建区域特别是新城在展现现代化形象的同时失去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上世纪90年代,欧美兴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城市设计理念,倡导混合功能、混合住宅类型、较窄的街道、紧凑型布局、有吸引力的公共场所、公交导向、步行可达、多种交通选择模式等原则。同时,新城市主义者谴责那种为汽车而不是为人设计的城市。新城市主义追求的正是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因此,成都可以通过延续传统、结合新城市主义等新理念来创造人性化、生活化的空间。另外,较小尺度和功能混合是两个关键。北京四合院与紫禁城、胡同与长安街的区别反映了尺度大小与空间感的密切关系。成都在城市设计上要控制好强度、密度和尺度,该高的地方要高,多数地方应较低。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中心城区的建设强度、密度不能过低,空间尺度不能太小,这种情况下功能混合就很重要。例如办公、商业、住宅混合,生活和工作都方便,空间相应也生活化。功能混合不仅是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空间的重要条件,也是城市活力的主要源泉。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简•雅各布斯指出,城市生命和社会经济的活力在于城市功用的综合性和混合性,城市功用的丰富多样性使城市有了活力,城市文明才得以延续和繁荣。功能混合也可理解为功能复合化,大到一个区域的功能复合化,小到一个居住小区、一栋楼宇的功能复合化,以及地上与地下空间的复合利用,都很重要。
4、重视普通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借鉴遗产廊道理念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
二战后,欧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其他的资源都会枯竭或贬值,唯独城市的风貌、古建筑、历史街区等资源,一年比一年值钱,游客越来越多,相关产业赚的钱也越来越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旅游业的兴起,这些体现地方文化的独特资源增值潜力越来越大,而且可以世世代代地增值下去。锦里、宽窄巷子的成功,已印证这种观念。成都除了对世界、国家和省级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特色古镇进行重点保护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看应重视普通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包括古建筑、古遗址、近代革命旧址、工矿旧址、特色村落、民居宗祠等等。这些资源都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和地方特色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发展,文化、教育和经济价值将会逐步显现。
遗产廊道是上世纪6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最早针对的是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例如运河、峡谷、铁路等等;后来发展为将各种文化遗产串联起来进行整体保护的理念,有遗产、绿色廊道、游步道、解说系统4个构成要素。进入21世纪,国内陆续有专家呼吁以遗产廊道形式对国家重要线性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例如京杭大运河、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剑门蜀道等等。借鉴遗产廊道理念,成都可以把分散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用绿色廊道串联起来,构成全域成都内的遗产保护网络,实现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类似田园城市示范线,沿着遗产廊道,人们可以有序地游览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景观。
5、通过有机更新为旧城区注入活力
成都在重点发展新城的同时,也应重视旧城区可能出现的衰退问题。旧城区的衰退主要表现为城市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小学、幼儿园等配套严重不足,低收入阶层和流动人口大量聚集,只有一些低端服务业。近几年一些在旧城区的房地产开发虽对人口构成和社区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从整体看,环境差、配套不足、产业落后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善。针对这种情况,在旧城区搞大拆大建不是最好办法,可考虑通过有机更新注入活力。上世纪70年代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最初只是针对北京旧城改造。有机更新理论把城市看作生命有机体,通过有机更新方式去掉旧的、腐败的部分,长出新的内容。近几年,杭州大力实施城市有机更新战略,提出了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河道、产业、城市管理等七大更新。关于成都借鉴有机更新模式,有几点初步想法:一是有规划、有重点地实施旧城改造,确保每个片区都有发展动力;二是增加公共绿地、全民健身场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三是增加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四是改善道路、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街巷环境;五是推动产业更新。
6、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看作田园风光的构成要素,搞好规划设计
农民集中居住区既是农民群众的居所,也是田园风光的构成要素,是乡村的景观资源。因此,搞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川西平原的传统民居和村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原因是建筑形式和村落布局是千百年自然选择、逐渐进化的结果,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迷人的宁静、和谐之美。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吸取传统民居和村落的优点,通过设计创新营造同样富有民居和地方特色的田园风光,切不可照搬城市小区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缺乏特色。集中居住规划可适度超前,防止仅仅就集中而集中、建成即落后的倾向,让集中居住的品质和水平能经受历史考验。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应予以重视。目前农村“空村化”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未来人口还将继续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农村老龄化问题将愈发严重,农民集中居住区可能面临劳动力不足、老年人聚居和住房大量空置等问题,规划建设应予以前瞻性考虑。
7、倡导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建设公共和慢行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
成都是有名的“汽车第三城”,盛名背后是机动车数量激增、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热衷于圆汽车梦的时候,国际先进城市则在努力摆脱汽车的危害,寻求健康生态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已成时尚。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我们需要将眼光放得更长远,倡导绿色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而不是只从单向出发解决汽车拥堵问题。从实践看,特大城市的汽车拥堵问题是无法根本解决的。众多特大城市的经验表明,道路越宽,汽车越多,交通越拥堵。如果沉迷于用工程设计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大量修建高架路、立交桥等“畅通工程”,城市将变成为汽车而不是为人设计,空间将越来越不人性化和生活化。交通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更是环境和社会问题。面向未来,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公共和慢行交通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解决好大多数市民的出行问题。去年以来,北京、武汉、济南、海口等城市纷纷出台慢行交通规划。济南明确提出建设“公交+慢行”的交通体系;海口计划建设步行、自行车绿色通道系统,将海景、江景、山景、公园绿地等连接起来,形成一条东起南渡江大桥,西至火山口地质公园的慢行交通“绿色长廊”。关于成都的综合交通体系,更加人性、更加低碳、更具前瞻或许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是轨道交通规划先行,建设地铁、轻轨组成的覆盖全域成都的轨道交通网络,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超大型的新型城乡形态提供快速公共交通支撑;二是加强慢行交通规划和建设,确保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宽度、连续性和舒适性;三是加强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的衔接,在地铁口、公交站设置自行车停车场,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四是建设非机动车绿色通道。
非机动车绿色通道源于美国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公园道。在公园道的基础上,上世纪60年代威廉H•怀特提出绿道概念,主张在城市中建立非机动车绿道系统;70年代丹佛实施了北美第一个较大范围的绿道系统工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理想模式是依托生态绿地网络覆盖整个城市,然后向郊区延伸,通往风景区和遗产地,连接休闲游憩和遗产保护网络,构成覆盖城乡全域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网络。按照这种设想,人们可以从城里骑车沿着绿色通道到各个风景区和遗产地旅游,沿途饱览美丽的田园风光。成都可先沿锦江、沙河、清水河等河流建设示范性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然后连接各个公园和湿地以及近郊景点,再向远郊延伸。每个区(市)县都按规划建设,最后连接起来就形成覆盖全域成都的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网络。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是一场历史性的伟大实践,应有超前眼光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理念,再结合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美好图景才能逐步变为现实。
|